展会策划之超维震撼亮相2014深圳礼品展

千万别闷著不说!美式沟通:“愈表达愈礼貌”的文化

时间:2023-10-18 21:14

编按:
在台湾,我们知道如何当个有家教的文明人, 大人讲话时,小孩子不要插嘴;见到长辈要赶快叫人;长辈还没动筷子之前,晚辈不能先吃;聊天时尽量不要直接否决对方,以免尴尬;和朋友聚餐别忘了抢一下帐单。而在美国,“有礼貌”的准则是凡事都“适切地用言语表达”。(本文摘自《人家有伞,我有美国》一书,以下为摘文。)

个人觉得要进入一个新的文化,最困难的一部分是面对家门外的生活,“不知道该如何反应”才得体。很担心失礼,却经常不知道该怎么做,应对进退之间,无法拿捏。

在台湾,我们知道如何当个有家教的文明人, 大人讲话时,小孩子不要插嘴;见到长辈要赶快叫人;长辈还没动筷子之前,晚辈不能先吃;聊天时尽量不要直接否决对方,以免尴尬;和朋友聚餐别忘了抢一下帐单。美国没有抢帐单文化,大婶如我总是好生不安,到了结帐的关键时刻,我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表示礼貌呢?我

由于我生长于台湾,成年后才登陆美国,所以对我来说,这是个恒久需要克服的课题,而截至目前为止,我生活在美国文化里习得的“有礼貌”准则是,凡事都“适切地用言语表达”。在这之中,“表达”更是重点所在,任何事情只要好好说明,在美国几乎都是有礼貌的。而且“说明”比“暗示”更佳;不要“意会”,要“言传”。

就上述朋友一起外出用餐的情况,你可以直接说:“我们请店员将帐单拆开吧。”表示这次我们各付各的;或者和对方说:“这次由我来吧。”表示这次你很乐于请客,此时对方可以表示他也有想请客的念头,不过既然你先说了,这次由你请,下次就让他负责,接著简单说声谢谢即可。在说话直接的美国文化中,人与人的对话往往没有太多弦外之音,不需要多想。如果对方乐于买单,那麽他就是真的乐意,你大方给他出钱的机会,他绝对不会事后嫌弃你贪小便宜。一旦习惯了这种牛仔直白的说话方式,就会逐渐体会这种不经大脑风格的好,一切都简单起来。

图/朋友一起外出用餐。(仅为情境配图,取自unsplash)

说到没有弦外之音,不得不提及美国人送孩子生日礼物的模式。在美国,小朋友过生日时会收到来自四面八方的礼物,送礼物的人当然希望送进对方心坎,于是会事先询问孩子的母亲小朋友喜欢什么,乐高好不好?星球大战如何?或是冰雪奇缘她喜欢吗?

同时也问问孩子家里已经有什么,避免买到重复的。对买礼物的人而言,这是一种方便,也显示了对孩子的用心,表示礼物并非随便买买。

在台湾文化的脉络下,这便有点行不通了,因为我们从小受的教育是绝对不能向人家要东西,尤其忌讳口头直接告诉别人,“我喜欢这个、我不喜欢那个”更是厚脸皮兼没礼貌的行为,万万不可。于是,事情到了吾友台湾蔡小姐身上,便也是这般无所措其手足。

我请教她送什么给她儿子当生日礼物比较好,她支支吾吾、犹豫再三,最后还是不肯跟我讲。我只好买了基本乐高一箱,结果弟弟已经有了,让我完全想哭。蔡小姐还说我都去他们家那麽多次了,竟然没看到。我确实去了她家大概一百多次,但每次去的重点都是她家的咖啡机,从没看过小孩的玩具一眼。所以嘛,为什么要玩弄我的心智?直接告诉我答案不是很好吗?仰天长啸之余,我也理解这就是我们台湾人含蓄客气的文化,无论再怎么熟,永远不好意思直接开口,也决定以后她儿子生日干脆直接包红包,每年生日都当八十大寿模式恭贺。

我妹有次聊天中提到:“我的小孩去别人家里,绝对不能和人家讨东西吃,多么失礼。”其实我家常有小朋友来访,美国小朋友下课来我们家玩,十次里大概有八次一进门便大声宣布肚子很饿,我就得赶快上菜,用水果、面包和点心填饱他们。即便时常如此,我依旧很欢迎他们来家里玩,我既然邀请人家,便不怕客人吃,反倒希望他们告诉我需求,我很乐于满足他们,希望他们能够尽兴。让小客人在我的屋檐底下饿肚子,那才是真的失礼吧!

图/仅为情境配图。取自pexels

美国人的逻辑大抵也是如此。在老美的文化中,表达出肚子饿、想吃东西是完全没问题的,可能是美国人富裕已久,这点小事并不会被诠释成贪小便宜,重点在于“ask nicely”,好好地说,有礼貌地表达。“徐妈妈,我肚子饿了,请问我是不是可以吃点东西?”这样便合宜又完美。再一次说明了适切表达自己即为美国式的礼貌是也。

另外,许多时候,亚洲人的低头不语其实是一种害羞的表现,或者也可以诠释为一种不相互打扰的温柔,可是其他文化的人却不见得能够理解这种默契,只觉得“奇怪怎么不理我”。不只是美国,我想许多西方国家皆是如此,都习惯于“不把人当作空气”。

举例来说,如果进入一家店,有位店员坐在那里,而你只想随意逛逛,走进去的瞬间,在亚洲文化里的你可能什么都不必说,店员会主动招呼客人“欢迎光临!”但在西方社会里,如同你到了人家家里一样,进去时必须主动说一声“你好”才是有礼貌的表现,即便最后什么都不买,离开时轻轻向店员说声“谢谢”也是表达善意的好方法。将此观念扩及生活,无论身在何方,电梯里也好,擦肩而过也罢,即便对方是陌生人,四目相对后接著微笑致意,轻声问好,大方用肢体语言体察彼此的存在,这才是美国人能够理解的友善。

图/在西方社会里,进到店面时必须主动说一声“你好”才是有礼貌的表现。(仅为情境配图,取自unsplash)

平心而论,跨越语言、文化的自我表达,是件相当困难且复杂的事情。

我有位朋友是日本人,她不久前生了个宝宝。我告诉她,如果她临时生产了,有需要的话,我可以替她照顾家里的小哥哥,让她先生专心陪产。她对我说谢谢,很感激我愿意伸出援手,我想这便算是说好了吧。之后我数著日子,做好接待小朋友来我家过夜的各种准备,等待著她产兆来临的那一天。直至某天早晨,我在路上遇见她的日籍友人帮忙接送她的大儿子,才明白原来她并不需要我的帮助。她不需要我,却没能直接告诉我,让我白麻烦了一场。

我想是我错过了隐藏版的日式信号,所以没能理解她的原意。其实她大可直接说不需要帮忙,我一点也不会失落,她却没说,这在美国是很容易引来误会的,说好的事情,最后却完全不是这么回事,徒留我一头雾水。

可是我毕竟生长于台湾,相当理解日本人有话绝对不会直接说的文化,说不定她在对话中的某处已经礼貌地拒绝我了,只是我没能听懂,才造成了这一场误解。我明白,所以我不生气,若换作其他在美国文化里的人,可就绝对不会这么想了。

我们各自文化中所携带的“温柔含蓄”,漂洋过海后,很可能反倒成了没有礼貌的行事方式,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都要试著理解文化差异,并勇于松动原生文化的根基去适应环境。无论本来的魅力多寡,如果懂得清楚地将礼貌用语言表达出来,倍增的魅力绝对跨越文化和国籍!

那天我和女儿在公园散步,有个金发男生玩著滑板快速从我们身边经过,经过时不小心吓了女儿一跳,他迅速折返并对我们说:“刚刚太接近你们了,很抱歉!希望没有吓著这位小妹妹才好。祝你们接下来有愉快的一天。”多么轻巧的一句话啊!无须把善意藏在心中,选择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语气说出来,立即显得有教养,彻底变身威廉王子。

我觉得不管我们来自哪个文化,都可以表现出这般进退得宜的礼貌,而一旦做到,旋即散发浓浓绅士风度,显得魅力四射。如此气质,任谁都会想拥有啊。